馬公的青年們 2025.03.10
青年創生-島嶼青年創生
在食魚教育中重新擁抱大海與人的連結:年年有鰆
專欄作者 | 林瑋臻

小島閒晃的漫遊者。 路上觀察學家,喜歡可愛的老屋、神秘的地標物與小島村落中的種種風景。 從地方創生社畜進化成返鄉青年,用插畫與文字記錄自己喜愛的生活,並在小島上努力嘗試各種有趣的事情。


年年有鰆是一間位於澎湖的食魚教育品牌

「鰆」是澎湖特產的魚種土魠魚

年年有鰆取自台語「年年有餘」的意涵


致力於將永續海洋的議題透過旅遊行程、漁產料理與漁業文化體驗中傳達給大眾,藉由海洋教育推廣讓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環境友善的行動,進而去深入瞭解海洋永續的內涵與澎湖獨有的漁業文化。



一張含有 文字, 紙製品, 紙張, 美術紙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圖片來源:林瑋臻 拍攝)



台灣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山、四周被藍色的大洋圍繞,作為一個海島國家,生活於此的人們卻與山海間的關係十分的疏離,而「吃魚」這件事情,應該是多數人與大海最親密的一種接觸方式了。


台灣以美食文化聞名,對於吃海鮮這件事情更是無比熱衷,在澎湖這座小島更是如此,餐桌上的海鮮料理是澎湖人的日常生活,但每每在品嘗這些鮮美海味的同時,卻缺少了對於物產、大海與文化的了解。


(圖片來源:年年有鰆)



年年有鰆的創辦人巫佳容過去曾任職於任中華鯨豚協會與海洋公民基金會,熱愛大海的她在這些經歷中看見了人類對於環境所造成的破壞與影響,決定從和人類最為密切的「食魚」開始去談論海洋文化與永續的議題,在這過程中一路遇見志同道合的夥伴,創辦了「年年有鰆」這個食魚教育品牌。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戶外, 魚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圖片來源:年年有鰆臉書)


年年有鰆以在地遊程與漁業體驗活動為主要的經營項目,內容包含了將漁民捕撈回港所淘汰的「下雜魚」製作成標本的「魚標本DIY體驗」、澎湖漁村中用以保存食物的傳統方式「敲魚乾體驗」、傳統的捕魚方式「牽罟」體驗、以及走入澎湖最大的第三魚市場,深入了解澎湖特有魚種、漁市場拍賣方式的「魚市場導覽」。


年年有鰆的體驗行程將澎湖人過往依海而生,與環境共好的生存方式設計成一趟輕鬆的小旅行、一頓美味的餐點、一次未曾經歷的體驗,讓海洋永續的文化依附著這些載體,走入人們的日常之中,讓生活的種種成為與大海重新連結的一種方式。



一張含有 戶外, 天空, 服裝, 人員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圖片來源:年年有鰆臉書)


在澎湖,海洋文化的的內涵與精隨往往深藏在生活的一角中,在時代的變遷下,漁村人口流失、傳統產業消逝,過往那些漁業的文化與家鄉的文化在新一代的澎湖人中逐漸失去了蹤影。年年有鰆的工作就如同這些知識與大眾之間傳承的橋樑,將漁民與專家學者的海洋文化知識以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地方遊程、推廣教案,轉譯成有趣易懂的話語傳遞出聲,並讓這些與環境共好生存的智慧落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重新建立起大海與人們之間的連結。


【小檔案】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enghufishsays

   IG粉絲專頁:https://www.instagram.com/penghufishsay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penghufishsays1125

   官方網站:https://fish-says.com/about-us/

   提供服務: 傳統漁業文化體驗、魚標本製作體驗、魚市場導覽

   店面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臨海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