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嶼鄉「西嶼輪普」習俗,從農曆七月十三日到七月二十四日,農曆七月十三日以小門村為頭普,當天下午四至五點,在主祀溫府王爺的小門震義宮廟埕,廟方搭起棚子擺設四條以東、西、南、北甲頭為單位的桌子,居民於上方擺放豐盛的供品,有魚肉、蔬果、餅乾等,供養十方好兄弟,為西嶼輪普拉開序幕。
(圖說:小門村普渡擺設實況 ; 洪莉棋提供)
四張桌子的中間,是以四個甲頭每年輪流供奉的一頭豬,小門村的習俗是四個甲頭每年輪流主普—負責普渡行政事項及一頭豬,等待普渡儀式結束後,該甲頭居民,會以家戶為單位,分發豬肉。
(圖說:主普甲頭負責豬隻處理 ; 洪莉棋提供)
小門普渡沒請師公、沒有糊大士伯,就在美麗的西嶼落霞、村民歡樂的歌聲(以往以放電影為主)及虔敬的祭拜儀式中進行,普渡的結束時間則由筊杯決定,今年(111年)時間為晚間10點,居民齊聚在廟前燃燒紙錢,歡喜結束農曆7月13日的小門普渡。
(圖說:村民於廟前燃燒紙錢 ; 洪莉棋提供)
至於小門為什麼是頭普呢?有以下幾種說法:其一為因為小門人比較晚到西嶼,普渡的順序都排完了,所以小門排在第一個;其二為小門嶼在尚未興建小門橋之前本來是一個獨立的島嶼,與西嶼本島一水相隔,距離約二百公尺,為方便後續輪普順利所以安排小門村當頭普,說法眾說紛紜,誰也說不準,這也是普渡順序神秘且精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