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瓜劣棗 2025.03.14
澎湖觀察-農漁土地共好
啥乜開花倒頭釘,大人囝仔興
專欄作者 | 王曉嬋

一個在離島自耕的小青農,種種自己喜歡的花、草及作物,思考自己覺得好玩的事,再試著寫成好玩的東西。

每當春雷乍響,
就能見到家裏的長輩們倚在窗邊,
高興的說:「可以準備落土豆種了!」


是的,澎湖的農夫們總是在等待,等天公伯落下春雨、等著向養牛的人家借牛犁田、等著刈草、等著土底的果莢成長肥大,但農耕務求農時,一旦延誤了好時就要壞收成,所以只好一日一日盼著,盼天公伯下場雨,卻也盼出澎湖世世代代的人們。


小時候除了挖蕃薯以外,我最喜歡和阿嬤一起翻土豆了。澎湖所種的土豆與台灣的品種不太一樣,屬於鴛鴦豆和大冇(音某)豆(註1),特色是枝葉長得低低的,像是匍匐在地面生長但較為晚熟,始花期(註2)開始後約需120天才能收穫,整整比台灣的品種晚了一個月 ; 另一個特色是當豆莢成熟後會特別容易脫落,因此必須靠人力一人一鋤的「扒土豆」,才能將得來不易的果莢從土裡翻撿起來,當真是一門辛苦活。 


(圖片來源:王曉嬋提供)


說到撿土豆,怎麼撿、何時撿可是一門大學問。剛剛成熟的土豆仁雖然較不飽滿,但外殼光滑鬆脆、內仁柔軟,最適合拿來水煮或水蒸,阿嬤知道家裏的小孩喜歡這味,總會多收一些這樣的豆仁。假如剛好遇上暑假,還會叫上家裏的孩子們幫忙「拔土豆」


(圖片來源:王曉嬋提供)


「一、二、三,阿!阿嬤怎麼都沒有土豆?」


「憨囝仔,拔土豆不能死出力啦,土豆攏斷在土裡了。」


阿嬤總是這樣笑著,拿個小板凳,再用手上的扒子翻開被我踩爛的紅土,一個一個撿起那些白泡泡幼咪咪的誘人豆莢。長大後才知道,原來能吃到這樣的土豆是多大的奢侈,在物資缺乏的島上,土豆乃是重要的副食品與榨油原料,所有的土豆都要留在土裡慢慢等待,直到每粒豆莢裡的豆仁都肥碩豐滿後才能採收。


經過曝曬後的土豆仁可以拿來炒食,比蒸煮土豆生更能保存,或直接將生土豆仁裝罐留待冬天糧食缺乏時使用,要是小孩們偷吃還會被追著打屁股的呢!由於這樣的土豆在土裡已發育的完整,種皮也轉成了紅色,因此現在被稱為紅膜(毛)花生,與煮食用的白膜(毛)花生區別,西嶼鄉生產為大宗。


但在我心裡,阿嬤煮的土豆才是天底下最美味的土豆阿。


==========

註1:花生因生長習性與性狀的不同,可分為西班牙(spanish)、瓦侖西亞(valencia)、維吉尼亞直立型(virginia bunch) 與維吉尼亞匍匐型(virginia runner)等四型,台灣主要栽培者為西班牙型,如台南 9 號、台南 11 號等,春作約始花期後 90 天達收穫適期。澎湖地區栽培最多者為匍匐型如澎湖 2 號,一般約在始花後 120-130 天可收穫。


註2:當植物由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在田間以一半以上的作物開出第一朵花的時期稱為始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