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瓜劣棗 2025.03.14
澎湖觀察-農漁土地共好
回家來杯風茹茶
專欄作者 | 王曉嬋

一個在離島自耕的小青農,種種自己喜歡的花、草及作物,思考自己覺得好玩的事,再試著寫成好玩的東西。

說到澎湖人永遠忘不掉的味道,風茹茶香大概是名列前茅的吧。


雖然不曉得馬公的情形如何,但對一個望安野孩如我,採風茹草、曬風茹,等待外婆用大鍋灶煮上一鍋醇香的風茹茶,加上黑糖幾許、擺涼,最後放進冰箱裡冰鎮上幾個小時,才能喝到冰涼沁人的風茹茶,那真是一段漫長的等待啊,但入口的瞬間又是多麼迷人!隨著島嶼上的觀光業發展,風茹茶從家裡的冰箱被移到食肆及茶飲店的貨架上,這個被評為澎湖最具開發潛力的植物,藉由茶飲店的行銷也漸漸在台灣打響了名號,採摘的人越來越多,卻也使風茹在野外漸漸沒了蹤跡,僅能由人為栽培提供廣大需求,目前只有在員貝、望安等離島地區才找得到大型的野生族群了,想來真是有些感傷。不曉得現在菊島孩子們到了野地,除了天人菊之外,認不認得這「熟悉」的菊科小草?


想來是該好好的介紹風茹草一下,但若照著植物圖鑒照本宣科,說些莖基部叢生、葉羽狀深裂云云的植物學術語卻也太無趣,不如來張圖片直接了當。




儘管澎湖人都叫它風茹,但在官方上的名字卻是香茹。也好,草如其名。


它有著細細但飽滿的葉片,當時序進入五月,便會開出黃澄澄的小花。若你湊近一點瞧,會發現這精緻的小花是由兩種不同形狀的花瓣構成的,外圍的一圈長條形花瓣,稱之為舌狀花,舌狀花包圍著中間許多筒狀的花瓣,這些叫做管狀花,當花朵發育成熟了,中間的管狀花將會結出黑色的瘦果,繼續完成繁衍的使命。小時候跟著家人採風茹,家人就常常提醒我,若看到黑色的種子就順手灑到一邊,這樣未來才會有風茹可以採。


至於澎湖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懂得喝風茹茶的?我想已不可考。但至少我們知道風茹已經在澎湖存在許久了,早在西元1864年,英國的博物學者斯文豪氏(註)所發表的台灣第一份植物名錄裏,當中就有香茹,他甚至懷疑這是一種新物種呢!只可惜經過分類學者的鑑定,認為澎湖所採集的香茹與亞洲南部及東南亞等地的香茹族群並沒有明顯可區分成兩物種的特徵,所以被歸類為同一物種,否則台灣又多了一項特有種植物了。



但管他特有種不特有種,風茹茶的風味依舊,快回家來杯風茹茶吧。



==========

註:Swinhoe.Robert(1826~1877),多譯為斯文豪氏,或譯為郇和。英國外交官暨博物學者,曾任英國打狗領事館領事(現高雄西子灣),於任內大量研究中國及台灣的自然生態,尤其以鳥類的研究最為重要,並紀錄了部分植物名錄。為紀念其貢獻,許多台灣特有生物皆冠之其名,如斯氏懸鉤子、斯文豪氏赤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