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瓜劣棗 2025.03.14
澎湖觀察-農漁土地共好
望安爆米花玉米之謎
專欄作者 | 王曉嬋

一個在離島自耕的小青農,種種自己喜歡的花、草及作物,思考自己覺得好玩的事,再試著寫成好玩的東西。

為甚麼烤甜玉米不會變成爆米花?


還記得小時候待在澎湖水垵老家,小孩子嘛,總要和大人們討零嘴吃。那時的望安島上可沒有什麼全家便利超商、農會超市,只有各村零零星星、屈指可數的幾家小雜貨店。如果沒有在地人帶路,外來的造訪者大概也找不到,不僅如此,這些小店多由各家的叔伯嬸姨湊合著經營,賣什麼、幾點開門都隨他大人高興,基本上午寐時分是絕對不會有人開店讓你去光顧的。



我與爆米花球的初次邂逅,就是在這樣一個令人沮喪的午後。還記得我的手裡掐著一枚5元銅板,在「據說要叫大姑姑」所經營而大門深鎖的雜貨店前呆立許久,買不到期期盼盼的雞汁口味科學麵,最後只好哭喪著臉走回家,家人一看苗頭不對,趕緊塞了顆又大又硬的爆米花球給我。是的,「硬到不行」就是我對爆米花球的第一印象,充滿堅韌澱粉的爆米花在糖漿的黏附下膠結成球,每顆都足足有我臉的一半大,無論怎樣張大嘴巴都難以咬上一口,真是一種令人為難的食物阿,既沒有水煮玉米的鮮美,又沒有電影院現爆爆米花的鬆脆。因此爆米花球對我來說,一直都是一種聊勝於無的食物。可以想見,日後當我吃到鬆脆的奶油爆米花時該有多驚訝了。


平平都是爆米花,那欸差這多?


原來,這和玉米的種類有關,世界上用於食用的玉米主要可分為馬齒種、硬粒種、甜質種、軟質種、臘質種、爆裂種及野生有稃種等七種。其中馬齒種在美國主要作為飼料用,台灣早期也有少量引進栽培,硬粒種玉米則是中南美洲許多國家的主食,有名的墨西哥玉米脆片就是用硬粒種玉米製成的 ; 台灣則主要拿來當飼料用,像是臺農1號、台南20號、台南24號及明豐3號,都是現在最熱門的栽培品種,另外由於馬齒種與硬粒種玉米的澱粉含量很高,所以美國也拿來製作生質酒精。甜質種主要作為鮮食或製成罐頭,臘質種則多拿來製成玉米澱粉或是加工製成玉米糖漿,是相當重要的工業作物。而由爆裂種玉米的英文pop corn即可知道這是最適合拿來作爆米花的玉米。至於有稃種嘛,產量低又不好吃,基本上只有中南美洲當地的原住民有少量栽培,更不用說拿來應用了。


哪種玉米爆米花最好吃?


不同玉米脫粒加熱後爆裂程度的差異,主要來自玉米胚乳內所含澱粉的差別。馬齒種玉米與軟質種玉米的玉米粒主要由軟質澱粉組成,水分含量較高,加熱後只會糊化或碳化而不會爆裂,甜質種玉米就更不用說了,它的玉米粒具有很高的水分及含糖量,你一定沒聽見有人烤玉米烤成爆米花的吧?但爆裂種玉米與硬粒種玉米可就不同了,這兩種玉米主要由硬質澱粉所包覆,只在胚的外緣有少量的軟質澱粉,當玉米粒受熱時,含水量較高的軟質澱粉會快速膨脹,當壓力足夠就會「啵!」地一聲撐開外層的硬質澱粉。又由於爆裂種玉米的硬質澱粉比硬粒種玉米少一點,因此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爆開,爆裂程度也比較完整,因此容易做出好吃的爆米花。


那麼,以前我所吃的是那一種玉米爆的爆米花球?好奇的我猛翻著課本--


......台灣早期栽培之玉米品種,大部分為國外引進之天然授粉品種,主要者有約於200300年前由大陸或荷蘭引進之山地紅、深紅馬齒種及紅色硬粒種; 約於80年前另由日本引進台南白、淡紅馬齒種及白色硬粒種。」



既然馬齒種不會變成爆米花,那小時候吃得應該是硬粒種囉,終於真相大白啦!翻著我的食用作物學課本,突然想起那首調皮孩子愛唱的俗諺:「新娘水噹噹,褲底破一空,後壁爆米芳。」長大之後我才曉得,早年日子艱苦,在那個糧食生產不易的年代,爆米花球其實是青年男女婚嫁時難得的喜慶點心,這道對我聊勝於無的爆米花球,其實是爺爺奶奶婚前拿來送給親朋好友的喜糖呢。現在隨著貿易方便,爆米花球店家也開始採用進口的鬆脆可口的爆裂種玉米來作爆米花球,也成為望安知名的特產,但在奶奶心裡,用硬粒種玉米作成的爆米花球其實才是最美味的吧。